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美国血液学会(ASH)第63届年会于2021年12月11日至1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ASH年会中多项重磅研究和最新结果的公布极大地推进了血液学领域的发展,为提高临床医生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
*Pola-R-CHP: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重点内容:
-
Pola-R-CHP方案较R-CHOP方案显著降低27%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亚洲人群的获益趋势更佳
-
Pola-R-CHP组患者的缓解时间更加持久
-
Pola-R-CHP方案和R-CHOP方案安全性相当,未带来预期以外的毒性
DLBCL一线治疗渴求突破,Pola问世为DLBCL患者带来新曙光
一直以来,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推荐R-CHOP方案为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是仍有30%~40%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复发,另外还有约10%的患者由于原发或继发耐药而难以治愈1。二十年来,为了在R-CHOP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众多领域学者做出了诸多尝试,但均无法撼动R-CHOP一线治疗的“天花板”地位。
20年来DLBCL的诸多探索均未展现显著获益
Pola是一种靶向CD79b、并将携带的MMAE直接递送进肿瘤细胞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也是DLBCL领域全球首个获批的ADC,为初治DLBCL患者带来了新曙光。
全球III期POLARIX研究2:Pola-R-CHP方案,树立DLBCL一线治疗新标准
POLARIX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全球关键III期临床研究,全球共243家中心参与临床试验,中国有15家中心参与其中3。该研究共纳入879例IPI评分为2-5的初治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ECOG PS评分为0-2,大多数患者IPI评分为3-5分(62.0%)。按照1:1随机接受6周期Pola-R-CHP或R-CHOP治疗,以及2周期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主要终点是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INV-PFS);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无事件生存期(EFS)、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完全缓解(CR)率(经PET-CT评估)、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POLARIX研究设计
患者基线特征
主要研究终点
● Pola-R-CHP治疗改善患者生存,显著降低27%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
中位随访28.2个月时,研究结果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的PFS显著改善,使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27%(HR 0.73;95%CI:0.57-0.95;P<0.02)。Pola-R-CHP组的2年PFS率为76.7%(95%CI:72.7-80.8),较R-CHOP组提高了6.5%(76.7% [95% CI,72.7-80.8] vs 70.2% [95% CI,65.8-74.6])。
Pola-R-CHP vs R-CHOP:PFS
Pola-R-CHP vs R-CHOP:2年PFS率
虽然亚组分析未经统计学预设,但是看到了亚洲人群更优的信号。试验全球入组阶段亚洲患者较全部人群的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下降更多(HR=0.6),期待未来包括全部中国桥接试验患者在内的亚洲人群详细数据的发表。
关键次要疗效终点
研究者评估的EFS结果显示,Pola-R-CHP组发生事件的相对风险低于R-CHOP组,两年EFS率分别为75.6%和69.4%(HR 0.75;95%CI:0.58-0.96;P=0.02)。本次数据截止时中位随访28.2个月,尚未观察到两组间OS的显著性差异(HR 0.94;95%CI:0.65–1.37;P=0.75),但是POLARIX研究仍在持续随访中,期待未来能有更成熟的OS数据公布。
Pola-R-CHP vs R-CHOP:EFS
Pola-R-CHP vs R-CHOP:OS
● Pola-R-CHP组患者的缓解时间更加持久
缓解率方面,经过IRC评估,治疗结束时Pola-R-CHP组的CR率提升4%左右(78.0% vs 74.0%;P=0.16)。虽然CR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DFS分析提示Pola-R-CHP组比R-CHOP组的缓解时间更持久(HR 0.70;95%CI:0.50-0.98),持续深度缓解时间还需要延长随访才能确定。
Pola-R-CHP vs R-CHOP:DFS
● Pola-R-CHP组患者接受后续抗淋巴瘤治疗比例更低
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接受后续抗淋巴瘤治疗的患者更少,分别有99例(22.5%)和133例(30.3%)患者接受了至少一种后续抗淋巴瘤治疗,Pola-R-CHOP组接受放疗、干细胞移植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的比例更低(放疗:9.3% vs 13.0%;干细胞移植:3.9% vs 7.1%;CAR-T细胞治疗:2.0% vs 3.6%)。
Pola-R-CHP vs R-CHOP:接受后续抗淋巴瘤治疗比例
关键安全性终点
● 两组总体安全性相当,无预期以外的安全性信号
在安全性方面,Pola-R-CHP组和R-CHOP组在安全性上表现相当,未发现预期以外的安全信号。两组间报告的所有级别、3级或4级不良事件(AEs)的类型和发生率大体相似。
总体安全性
3级或4级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Pola-R-CHP组vs R-CHOP组:28.3% vs 30.8%)、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13.8% vs 8.0%)和贫血(12.0% vs 8.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Pola-R-CHP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但这并没有因此转化为更高的感染率,两组间3级或4级的感染比例相似(15.2% vs 12.6%)。
● Pola-R-CHP组因不良事件停药或减少剂量的患者更少
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因AEs导致停用至少一种药物(6.2% vs 6.6%)和减少试验药物剂量(9.2% vs 13.0%)的患者比例更少,接受规定剂量的患者比例更多(Pola vs 长春新碱: 91.7% vs 88.5%)。Pola-R-CHP组中19例(4.4%)因不良事件而停用Pola,R-CHOP组中22例(5.0%)因不良事件而停用长春新碱,主要与神经事件相关。两组因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的停药(2.1% vs 2.3%)和减少剂量(1.8% vs 2.5%)以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治疗(90.1% vs 93.2%)的结果均相似。
● 两组最常见的AE均为周围神经病变,但Pola-R-CHP组的患者耐受性更好
两组最常见的AE均为周围神经病变(PN),且PN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大多为1级,患者很少因PN导致停药(Pola-R-CHP:0.2%;R-CHOP:0.9%)。值得关注的是,Pola-R-CHP组的患者耐受性更好,Pola-R-CHP组发生神经病变的中位时间更晚(2.3个月 vs 1.9个月),神经病变的中位消退时间更短(4.0个月 vs 4.6个月);2级及以上PN发生率更低(13.8 % vs 16.7%),因PN引起剂量减少的患者也更少(4.4% vs 8.0%)。
Pola-R-CHP组2级及以上PN发生率更低
全球III期POLARIX研究是20多年来首次在国际III期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优于R-CHOP标准治疗方案的研究,此次更新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Pola在DLBCL一线治疗中的突破,在不增加毒性的安全性前提下,Pola-R-CHP方案展现了出色的疗效获益,有望树立初治DLBCL一线治疗的全球新标准。
大咖点评
全球III期POLARIX研究是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所有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中首个实现了提升R-CHOP方案疗效的研究,突破了DLBCL治疗领域中经典R-CHOP一线治疗的“天花板”,并且在亚洲人群中同样获益显著。中国有15家中心参与了此项研究,作为中国人群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十分荣幸能见证全球III 期POLARIX研究在今年ASH年会上登顶LBA1,并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Pola-R-CHP方案较R-CHOP标准治疗方案2年PFS率提升6.5%,这一数据是全球研究者前赴后继、不断探索DLBCL一线治疗更上一层楼的珍贵成绩,对于包括高危患者在内的初治DLBCL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期待未来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能进一步更新长期生存数据,为初治DLBCL患者带去更多新希望。
马军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席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宋玉琴 教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 秘书长
-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北京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